久久精品中文_亚洲一二三区久久五月天婷婷_免费在线视频成人_韩影三级午夜

您好,歡迎訪問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0563-5600008

紅星講堂

咨詢熱線

0563-5600008

關注我們

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

宣紙大講堂

第八十五篇:宣紙工人福利待遇的變遷

發布日期:2024-01-05 00:00 瀏覽次數:

1949年以前,雇工的伙食由棚家供給,平時每天三餐干飯,一盆鹽漬芥菜,碓班則每天供給五餐飯。管事、管賬的伙食有別于紙工,單獨開小灶或與棚家一起就餐。規模大的棚戶,每月三“犒”,逢五(初五、十五、二十五)或逢三(初三、十三、二十三)發給每人半斤肉、半斤酒、半斤豆腐。也有小棚戶,一月只有兩犒。

勞動保護方面,每人發給一條圍身袋(不能使用的布袋),有的工種每天發一雙草鞋。每年只有清明、端午、中秋三天假日。工人有病自費醫療,“歇工”沒有工資,工人只能帶病上班,對現場休克的病人,棚家只出小錢安撫。外地雇工病死,則由本縣“金斗幫(以籍貫而聚的民間組織)”處理善后,棚家最多只給其安葬和適當撫恤。外地雇工大多于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歇工返家,來年正月初七或正月十五來涇縣到各棚戶報到并投入工作。

宣紙行業從“公私合營”以后,逐步關注工人的勞動保護和生活福利。1956年,開始對蒸煮、漂洗工人發放長統膠靴,職工生病可享受基本工資的25%。1958年,按照國務院規定,職工探親、病、喪、婚假享受全額工資;家屬死亡,也可領取月平均工資的50%安葬費。1959年,開始針對工種發放口罩、手套(膠質或紗織)、膠質圍腰、長統膠靴等。1966年,定時定量發放工作服,針對工種增發毛巾、肥皂、布袖套等。1972年,針對工種增發雨衣、防護眼鏡、解放鞋、短褲頭、翻毛皮鞋、草帽等。1973年,對有毒、有害及高低溫工種等,按月發給營養費和營養食品(糖、油、糖、豬肉、牙粉等)。

 “聯營”時,職工集體起伙,叫伙食團,八人一桌,每桌一盆菜,一桶飯,公吃公攤,后改為食堂,實行菜飯票供給制。1956年,職工(包括家屬)油糧由廠部統一購買,發放回家自行制作就餐。1958年,廠部自辦起豬廠、蔬菜隊、糧食生產隊,所有收獲全部供給食堂改善職工生活。每隔一段時間,食堂進行盤點核算,刨去成本結余部分,集中全廠上班人員(含正式工、臨時工、家屬工、待業等性質的務工人員)聚餐,被稱為“吃伙食尾子”。

為便于工人、家屬生活,1956年涇縣宣紙廠建起一座男浴室,1964年又建了一座女浴室;1983年重新擴建男、女浴室。1950年代,廠部設有理發部,理發員工具、設備由廠方購置,工人憑票優惠理發。1961年,涇縣宣紙廠設立小賣部;1963年,設立糧油供應點;1974年設立蔬菜供應部和豆腐坊。1977年,開通烏溪-涇縣每天一班交通車,只收取相當于客運公司1/4-1/5的票價。

1957年,涇縣宣紙廠部建立醫務室,逐年擴建成380㎡的職工醫院,設有內外科、中醫、婦科、牙科、放射科、化驗室等,能做心電圖、A型超聲波、X光照影與射片等常規檢查,可治療一般性疾病和簡單手術。1960年代后期,為便于職工子弟就近入學,涇縣宣紙廠開始投資辦學,逐步建成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部,職工子弟上學免費,附近農村子女上學象征性收費。教師由縣教育部門委派一部分,從工人中公開擇優錄用一部分。在編或不在編的教師人事工資關系均放在廠部,在編的教師工資對照教育口,廠方如數發放,每月參照廠平均獎發放獎金;不在編的教師等同于同時進廠的工人,享受升工升級和獎金待遇。廠方指派一名領導分管教育,日常開支采取報賬制,通過分管領導簽字后報銷,大額支出需先出具文字報告,待批復后實施,發生費用后核報。這些社會化功能維持到2004年企業改制時,全部當作“輔體剝離”,僅留下食堂、浴室、班車,全部以租賃方式運營;小賣部、醫院等社會化功能全部整體拍賣,交由新成立的“紅星社區”進行屬地管理。

涇縣小嶺宣紙廠為解決職工子弟就近入學,1974年開辦初中班,教師由丁橋學區委派一部分,從職工子弟中選取部分文化程度較高的充斥其中。管理辦法參照涇縣宣紙廠,所不同的是在編教師人事工資關系不納入廠方統一管理。1990年代,小嶺宣紙廠職工子弟學校因生源少,先拆除了初中班;企業整體改制前,將學校的教師與生源并入丁家橋鎮學區。在醫療保健方面,小嶺宣紙廠一直設有醫務室,1984年新建的新醫務室面積達413㎡,配備了相應的醫療藥械和設備,企業改制后,醫務室自行解散。

涇縣李園宣紙廠創辦于1985年,企業開始走向正規化后,為方便李園村村民子女就近入學,自建五年制完小,本村學生免費入學,外村學生減半收費。老師由丁家橋教委委派2名,其余教師由李園宣紙廠聘請。所有教師由廠方提供住宿,免交水、電、煤氣等費用,按月發放工資。李園宣紙廠實行企業改制后,該校教師全部由丁家橋委派正式編制的教師,廠方中斷額外發放工資和其它費用。

1949年以前,當地紙工都住在家里,江北雇工則住在棚家僅遮擋風雨的簡易工棚里。1950年后的“聯營”“合營”時期,涇縣宣紙廠極少數帶家屬的工人在廠區建有簡易私房居住,一般單身職工住簡易工棚,還有一部分住焙屋、剪紙房或其它工作場所。從1957年開始,廠方逐年建設職工宿舍,直到1987年,涇縣宣紙廠才改變“三代擠一窩,新婚無洞房”的現象。隨后直至2000年,又逐年將平房改建成樓房,使涇縣宣紙廠廠區內職工住戶達600余戶,312分廠住戶達300多戶。2004年,企業改制后,將職工名下的住房全部實行了完全產權登記與變更,正式由工人自行買賣,廠部也停止了建房和維修。

涇縣宣紙二廠創建遲,一次性投資比較到位,工人按戶均能享受到住房待遇,單身職工有宿舍樓,人均居住面積比涇縣宣紙廠多1㎡左右。住房改革時,工人按工齡長短買斷名下住房的全部產權。小嶺宣紙廠的廠區范圍內一直有住戶世居,工人基本都是當地人,廠方很少提供住所,少量的宿舍基本提供給單身職工居住。

1980年代,涇縣各鄉鎮開辦的宣紙廠興起,一般企業均提供簡易宿舍給路遠的單身職工居住。只有丁家橋鎮李園村開辦的宣紙廠在實現效益上升后,開始為李園村居民建造公有住房,免費提供給李園村村民居住,凡住在廠里的工人一律免交水電費,李園村民還享受免費的煤氣費等優惠,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享受村里的補貼。

在所有的宣紙企業中,只有涇縣宣紙廠、宣紙二廠、小嶺宣紙廠三家企業設立了黨委、工會、共青團、女工委等組織,除了按時發展黨員、開展組織活動外,還不間斷地開展文娛等活動。另外,在安排棄學后的職工子弟就業,黨、工、青、婦等組織也積極參與建議。除此之外,涇縣宣紙廠工會還有5000多冊藏書,免費借給本廠職工閱讀。購置了315㎜電影機兩臺,平均每周放映一場電影給職工、家屬觀看,收取相當于社會放映的1/2-1/3的票價。

隨著宣紙、書畫紙企業增多,出現技術工人奇缺的現象,各廠為穩定工人,除了提高工資待遇外,采取“包伙食”方式貼補工人,每餐飯葷素搭配五六種菜,也一度出現過每周末在周邊飯店宴請工人來穩定人心。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每月增發伙食費,工人自行到食堂購買食品。近年來,因整個市場下行,一些規模小、銷路狹窄的私企難以支撐,技工的需求量相對減少,各廠只貼給工人米飯的方式補助。




    0563-5600008
    Powered by RRZ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