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星宣紙掃一掃 關注我們
??宣紙在元代的記錄文獻很少,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初期的元王朝以武力擴展疆域,后因人民起義,頻繁的戰爭造成民眾大范圍遷徙,造成文化出現階段性沙漠化。二是元代外邦文化取代了主流文化,人為以民族劃分等級,人們被壓迫現象嚴重,加上各種名目的繁雜賦稅,使中國最傳統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壓制。
??可能是這個朝代的特殊性,被壓制的人性渴望自由,創造出獨特的時代文化而影響后世。天文、歷法、地理等均圍繞政治而興,農耕科技以《農桑輯要》《王禎農書》《農桑衣食撮要》創一時高峰。文化方面,各種敘事文學開一代先河,華北誕生了元曲,江南則孕育出《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長篇小說。書畫藝術方面,以王蒙、黃公望、吳鎮、倪瓚為代表的“元四家”,沖破傳統宮廷絹本繪畫材質與技法的約束,提倡寫意山水和潑墨表現的技法,暈墨性能與分色性能突出的宣紙為此畫法提供了淋漓發揮和自由想象的廣闊空間,而紙本水墨寫意繪畫的勃興并在明清成為主流,也大大促進了宣紙產業的持續發展,一個中國書畫用紙的全新時代在元代正式開啟,也成為宣紙產業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宣紙原料取材趨于成熟化(檀皮和稻草混合配比)和加工工藝的創新,提供了適宜中國水墨畫的發育的優質用紙。這種繪畫技法的推廣,促進了宣紙制作的發展。
這一時期,因元代的社會的特殊性,涇縣有兩大家族的宗譜均有生產宣紙的記載,成為宣紙技藝傳承譜系中最早有明晰記載的鄉邦記載和信史文獻。一是涇縣小嶺曹氏的記載。曹氏鐘公八世孫曹大三(1264-1342年)由南陵綠嶺虬川遷至涇縣小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譙國曹氏宗譜》序言載:“……鐘公播遷春谷,愛綠峰山環虬川水繞,遂卜居焉,厥后七世孫百十一公生二子,長大一公,次大三公。宋元之際,兵戈迭起,大三公攜其二子二七公、二八公避亂小嶺,族由是蕃。”
《小嶺曹氏宗譜》
??民國3年(1914年)重修《小嶺曹氏宗譜》序言載:“涇,山邑也,故家大族,往往聚居山谷間,至數千戶焉,邑西二十里曰:小嶺曹氏居焉。曹為吾邑望族,其源自太平,再遷至小嶺,生齒繁夥,分徙十三宅。然田地稀少,無可耕種,以蔡倫術為生業。故誦讀之外,經商者多,人物富庶,宛如通都大邑……”曹大三率族遷小嶺后,起初選擇造紙業是因為“無可耕土”只是作為“謀生之計”。曹氏在傳承宣紙制作技藝中博采眾長,不斷創新,經過數代人的篳路藍縷,薪火相傳,形成“宣紙世家”,使小嶺成為宣紙的重要產地。二是據《西園家譜》記載,元朝末年,汪氏七十三世衍慶公汪文安因避戰亂隨父從涇縣漕溪遷到宣陽都中郎坑(今涇川鎮古壩村)從事造紙業?!段鲌@家譜》贊衍慶工“才可大用,志惟樂田。遭時之亂,鳳隱龍潛北山之北,中郎之坑。本深枝茂,榮涇耀宣……”其后八十五世汪大謙創制了“汪六吉”宣紙,1于清代中后期。
《西園家譜》
??這兩大家族定居涇縣從事宣紙業,與元代的戰亂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為宣紙技藝傳承中留下最清晰的傳承譜系記載,清初文人儲在文所著的《羅紋紙賦》中言:“彌天谷樹,陰連銅寶之云;匣地杵聲,響入宣曹之里?!綏骺佣魅?,咸夸小嶺之輕明。渡馬瀆以東來,并說曹溪之工致。”敘述了宣紙的原料產地、生產場所等,特意贊賞了曹溪所產宣紙的質量。又據葉德輝《書林清話》記載:“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亦稱,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則宣城諸葛氏亦或精于造紙也。”說明宣紙制作還有諸葛氏等家族制作。盡管后續文獻及后續傳承中沒有見到諸葛氏與宣紙的關系,至少在當時留下了明晰的傳承脈絡,為后世的宣紙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黃飛松.安徽手工紙發端、演進與業態之考究[J].書畫世界.2017(02)
黃飛松,汪欣. 宣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