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星宣紙掃一掃 關注我們
?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宣紙產業史上出現了一次高峰,宣紙生產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如縣東宣陽都是歷代貢紙場所,生產頗具規模;縣西小嶺曹氏的宣紙生產也是日益繁榮。其時,宣紙開始按質分類,品種進一步細化,開始出現按照配料、厚薄、簾紋等分類方法。同時,又出現多種以宣紙為載體的加工品,如虎皮、珊瑚、玉版、冰瑯、云母、泥金、蟬翼等,品種名目繁多,深受市場追捧。
??當時,各種以宣紙為載體的著作也流傳于世。蒲松齡寫成《聊齋志異》后,因窮困無力刻印,壓在箱底多年,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歙縣人鮑延博出資購買宣紙,此書才得以印行并流傳?!都t樓夢》最初只有手抄本流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珅向皇帝報告了民間流行《石頭記》一書情況,經朝廷批準由徽州人程偉元出資,將曹雪芹寫的前八十回和高鶚后續的四十回合在一起,首次用宣紙印刷,使《紅樓夢》成為一部完整之作,即風行天下的“程甲本”。
??湊巧的是,曹雪芹在《紅樓夢》第42回里就寫了宣紙。小說中的人物寶玉、黛玉、寶釵、惜春等在議論畫大觀園時,寶玉說:“家里雪浪紙,又大,又托墨”,寶釵補充道“那雪浪紙,寫字、畫寫意畫兒,或是會山水的畫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等,將雪浪紙與宣紙相比,十分相像。
??清乾隆十七年修《涇縣志》記載:“食貨之屬,涇紙供上用者曰金榜,高四尺,闊四尺五寸。槽戶歲制,差官領解。明時由巡按,國朝由布政司,每歲戶部發價銀三萬兩額解至京。康熙戊戌后,內差采買。***曰潞王,高一丈六尺,明潞藩制式;次曰白鹿,高一丈二尺;曰畫心,一曰澄心堂;曰羅紋,趙氏新仿古式;曰卷廉,闈墨所用;曰連四,曰公單,悉常用。俱出湖北沖、慈坑、宋村、小嶺諸處。” 清嘉慶十一年版的《涇縣志》記載:涇縣宣紙有“金榜、潞王、白鹿、畫心、羅紋卷簾、連四、公單、學書、傘紙皆皮為之;千張,火紙竹為之;下包紙高簾衣紙者草為之。”
??清雍正年間,舉人鄭文熊在《涇川風俗賦》中寫到:“更有佳紙白鹿、羅紋、澄心堂仿后主之式,潞王以帝子而名,溯厥妙制,搗網曬藤;蘊文擢采,奪雪舞云;達于三都于國貢、珍蓋風士之美秀,致品類之紛紜。雖衣族之芴,出猶一物之效靈。至若山水搏擊,元氣滂泱,萬族噴蒸,鐘孕賢良,人生其間,骨秀神揚,厲志絢經偉,吐氣協珪璋。”
??在清朝200多年間,宣紙之所以會呈現出如此繁榮昌盛的景象,同時促使宣紙制作技藝日臻完善,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一是清康乾盛世的社會政治平穩,推動了宣紙業的快速發展;二是清廷大力提倡編書修志,如:《四庫全書》《紅樓夢》《水滸全傳》《聊齋志異》等以及全國各府、縣乃至宗族,大量修志續譜,需用大量紙張來付印,有力地促進了宣紙產量的擴展;三是清皇室對書畫藝術的偏愛,為表明天下太平,清世祖、圣祖推崇書畫,設如意館,以延畫史。高宗精于鑒賞,海內名畫,幾乎被征收殆盡。由于皇帝酷愛書法繪畫,上行下效,舉國成風,造成朝野上下能書能畫或善藏書畫附庸風雅,蔚然成風。當時,書畫家輩出,作品數量更是達到驚人的程度,流派紛呈,出現出浙派、吳派、虞山派、婁東派、云間派、蘇杭派、新安派、姑蘇派、黃山派、金陵派、海陽四家、揚州八怪等;同時,還出現《熙朝名畫錄》《國朝畫征錄》《國朝畫識》《墨香居畫識》《墨林今語》《清畫家詩史》《八旗畫錄》《清代畫史補錄》《寒松閣談藝瑣錄》《清畫傳輯佚》等著作,使宣紙傳揚神州大地,無與媲美,故有“千年紙五百年絹”之說。
本文節選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宣紙》,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黃飛松、汪欣